據(jù)媒體報道,今年教育部出臺的加分規(guī)定只有14種,但全國各省市自治區(qū)卻有近兩百種,顯示出加分項目各自為政的態(tài)勢。
高考加分主要著力于兩個方面,一個是特殊身份的考生,如少數(shù)民族,給少數(shù)民族加分,是為了體現(xiàn)政府關懷,也為了平衡民族間的教育權益。另一個是德智體方面有突出表現(xiàn)的,如參加全國性的比賽獲獎,這是為了避免應試教育帶來的“高分低能”而鼓勵學生多方面發(fā)展,以求培養(yǎng)素質人才。然而,繼去年重慶篡改民族身份違規(guī)加分、浙江“三模三電”加分引爭議,今年媒體曝光了更多的高考加分爭議事件:臺州幾位官員子女在學生并不知情的“全國青少年科技創(chuàng)新大賽”上獲過獎而加分20分;浙江再次爆出600多人因“三模三電”加分的舞弊事件,甚至足球隊替補都能加20分等。手段五花八門,爭議也隨之而來。
為什么高考加分會引起如此多的爭議?除了地方各自為政、違規(guī)成本輕微和加分過程的暗箱操作,導致了目前較為公平的高考成了不公平的競賽場之外,高考加分背后的利益博弈更值得深究。特長生加分引來培訓機構扎堆,武術培訓、體育訓練、外語培訓以及奧數(shù)班等層出不窮,近年來諸如此類的中間機構可謂賺得盆滿缽滿。如果不是高考加分政策存在制度和監(jiān)督漏洞,這些機構就不可能做得如此風生水起。因為競爭的殘酷,考生們不得不通過補課、作弊、復讀來獲得高等學府的準入資格。
其實高考,說到底主要是考生和高校之間的博弈,行政部門過度介入加分,往往容易導致整個高考陷入不公平的競爭。而高考加分催生的培訓機構,也將助長應試教育的畸形發(fā)展。因此,賦予高校更多的招生自主權,賦予學生更自主的選擇權,才是正道。
鄭州北大青鳥翔天信鴿校區(qū)的李老師說,高考加分之所以存在,就是因為可選擇的方式太少,以為讀大學才是唯一成才之道,這是完全錯誤的,F(xiàn)如今已不是文憑決定命運的年代,高考已不是人生的獨木橋,即使你上不了大學,你還有好多路可以選擇,就比如近幾年比較吃香的職業(yè)技能培訓,能力才是最重要的,而你不是大學里的一紙文憑。